“况且各位在下套的时候,似乎也没想过其中的风险。”刘韬看向众人,“诚然,天气出了点问题,那就是朝中有奸臣小人。可一段时期都是这种情况,那谁是小人,小是奸臣?到最后把自己都给坑进去,有意思?!”

        凡是有利有弊,通过天人感应,来灭杀某个朝敌真的很容易。可问题也在于,类似这样,几年一次的,那是不是隔两年就要找个人承担责任?

        说起来,在场的三公,刘韬记得,三个都撑不过明年,全部被革职,先后不同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袁隗是二月份被革职,四月份太尉邓盛被革职;张温运气不错,并非被罢职,只是在八月转任车骑将军,这也意味着北宫伯玉造反,应该是在七八月份上下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还因此在186年提拔为太尉,可惜隔年就被罢免了。有意思的是,从这一届开始,所有的三公,都几乎是当了一年左右,就被罢职的。三公都这样,九卿难道还能幸免?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时代,还没有谁如同刘韬这样,把事情给挑明来说的。他那么一说,年轻一辈大多不服气,但老狐狸们,却是开始沉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多人的确意识到,最近这几年的天气,不太正常。要么地震,要么洪涝,要么干旱,要么飞蝗……每年都有天灾,按照天人感应的意思,那就是朝中有奸佞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也可以是说是应为十常侍啊!”朱儁身边的一个年轻人当即出面。看长相,和朱儁有几份相似,应该是朱儁的子嗣。

        考虑到长子朱符官职交州刺史,应该是后来担任豫章太守的朱皓吧?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人感应又不是士人才会用,陛下非说是某某大臣,非要一个个撤换尝试看看,谁有办法?”刘韬反驳,“难道这老天爷,还指名道姓说奸贼是谁谁谁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