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郊听霍子玉问他张籍怎么夸张,正想说,却是先自己笑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霍子玉见状,更奇怪了,连贾兰笙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,一脸疑问的望向孟郊。

        孟郊见霍子玉和贾兰笙都一脸好奇的看着自己,勉强止住笑容道:“昨天我去宣平坊看你二哥,赶上大家吃饭,你知道会昌怎么吃饭的么?他先是烧了张纸,然后嘴里念念有词,最后把烧剩的灰拌着饭吃了下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贾兰笙闻言大奇道:“他怎么会这样?”

        孟郊笑道:“是吧,我也好奇啊,我问退之怎么回事,他也不知道,说会昌从前天就这样了,我们实在忍不住,问了他,你猜他怎么说?”

        见霍子玉、贾兰笙依旧好奇,孟郊笑道:“他个疯子,居然是把子玉这首梅花诗写到纸上,然后烧成灰拌饭吃,他告诉我们这样做的时间长了,他就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了。他还说这辈子能写出一首这样的诗,就一首就行,死都值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霍子玉一听,我滴个乖乖,这张籍还真是惯犯!你道为何?历史上的张籍确实做过这种事,只不过吃的是杜甫的诗文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,杜甫因为遭遇了安史之乱,加上他的诗文几乎都是在安史之乱后写的,所以诗文一直被埋没,大家对他的尊敬几乎都来自李白对他的推崇,这种现象持续到元稹的出现。

        杜甫的孙子为了圆杜甫尸骨回河南老家的愿望,将之尸骨背着从湖南一路走回河南,路过湖北的时候,碰巧遇到元稹在当地做官,几乎是疯狂磕头之后,文坛领袖元稹见到了被当时人称为小诗人的杜甫的孙子杜嗣业。

        杜嗣业自豪的掏出了自己爷爷的诗稿,献给了元稹,元稹几乎是强忍着耐心才决定看杜甫诗稿的,打算随便翻一下看看就打发杜嗣业走,但是一读之下,立即就被杜甫的诗给吸引了,第一首便是杜甫鼎鼎大名的《春夜喜雨》,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。。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元稹此刻真的被吸引了,再看下去,是三吏、三别,最后读到了杜甫的律诗《登高》,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